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.5%
还有一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标准,也使得中小资本无法顺利跨越门槛。
您认为中国改革的前景如何?东欧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学习?科尔奈:我觉得最好不要试图从东欧转型中得出某种普适性的结论。科尔奈把苏东剧变后出现的新国家称为巨大的实验室,在柏林墙倒塌二十年后,他建议中国仔细地考察这个巨大的实验室内正在发生的一切,从他们的错误中汲取教训,并好好利用他们的成功经验。
公众最终会要求政府履行那些不负责任的承诺,却把那些主张顺其自然的经济政策的人抛在一边。但是,近来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这场金融与经济危机也警醒了他们,使他们认识到,有时更有效的政府监管也是必需的。一个是汇率,但我现在不想谈这个问题。目前为止中国奉行的是一种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政策,中国现在有没有为调整这一战略做准备呢?第五,要保障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,法治政府是必不可少的。我真诚希望中国的决策者能找到合理的方法,解决这些难题。
政府官员进行的经济调节和市场调节应该取什么比例,这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。国际经济学界评价说:如果不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解体,多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科尔奈,早就走进斯德哥尔摩的颁奖现场了。那么,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还能保持多久?一般的估计是10年。
仅仅两个季度,我们就感到了很大的压力,如果不是两个季度,而是一个常态,如何维持一个比较好的局面?我认为,有三个问题比较重要:第一,创新的问题。进入 刘世锦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中国速度 。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转变,要实现这样一个转变,就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新的盈利能力。第二,金融发展与金融风险防范。
据统计,前三季度银行信贷60%是投向各级政府的项目,而政府项目是可以承担风险的。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结束后,制造业特别是工业增长的比例相对下降。
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,必须要非常现实地把这种准备做起来,要有一个实质性的推进。如果服务业的发展跟不上,经济增速就可能出现较大的下滑。中国经济已经快速增长了30年。这种情况使整个分散风险机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。
现在的服务业面临相当多的问题,其中,开放不足是最大的问题,服务业大部分是人对人的交流,需要小企业、小型的产品介入这个行业,所以开放、竞争、放宽准入,对服务业来说更为迫切。第二,这个转折时间不会太长。高速增长时期结束后,一些问题想要掩盖就很难了。二是我们要为进入中低速增长期做好准备,这是更为重要的一点。
未来10年中或许有大量的不确定性,但是至少有两点比较确定:第一,中国经济将会转入一个中低速增长期。当经济进入中低增长期以后,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?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,中国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6%左右,结果企业的利润持续减少,财政收入大幅度下滑,2000多万农民工没了工作。
如果中国增长速度降低了,通过增长模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,增长的质量反而提高了,中国经济仍然可以进入一个充满活力的可持续的发展阶段。我们现在的服务业,无论是金融、通信、运输等基础性的行业,还是教育、医疗、出版、文化等行业,如果放宽准入,公平竞争,增长和创新的潜力都是非常大的。
中国的高速增长如果还能维持10年的话,就要面对两个问题:一是把高速增长时期的潜力挖掘好,使我们的高速增长能够保持时间长一点。发达国家的经济,增长2%、3%是常态,但企业是可以盈利的。这些都是比较小的经济体,大的经济体尚无前例所谓不稳固,表现在社会实体经济投资刚开始回升,信心还不稳定等方面。观察经济形势,要看统计数据,更重要的是看数据背后的驱动力量是什么,这些力量是否可持续,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,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重要优势和巨大潜力,另一方面,也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出来。
在一定意义上说,近期影响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因素,可以概括为两个接替。以上4个方面变化,前3个属于内需,后一个属于外需。
换句话说,需要了解这一轮经济企稳回升的逻辑,据此解释已经发生的变化,预估将要发生的变化。总的来看,对当前经济形势要有全面、准确的判断,对下一步经济回升和持续增长的困难和复杂性要有足够估计,继续下大气力保持初步形成、尚不稳固的回升势头,使支持回升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,回升的基础得以稳固和加强。
2009年以来,我国经济增长逐季回升向好,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回暖。四是出口虽然下滑幅度较大,但剔除价格因素后,实物出口的下滑幅度在逐步收窄。
政府直接投资的大企业、大项目资金较充裕,而广大中小企业依然存在融资困难等。所谓不可持续的因素,包括大规模的财政投资不可能长期实施,随着时间推移,空间逐步缩小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全球贸易大幅下滑的背景下,我国出口占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还在上升。所谓不平衡,表现在出口导向的东南沿海地区和企业复苏较慢,而与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的行业回升强劲。
2009年以来,特别是二季度以后,随着中央一揽子计划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,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增多,回升态势明朗。这些变化可能在中长期对我国的外需空间形成结构性制约。
从国内看,回升的基础不稳固、不平衡,尚有一些不可持续的因素。从国际上看,经过危机冲击后的金融体系开始趋稳,但也不能排除出现反复,复苏之路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曲折过程。
观察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增长变化,值得重视的第二个接替正在逐步形成。随着刺激计划多项措施的落实,经济开始回升,但政府大规模投资不可能长期持续,将会出现递减效应,由此而出现的需求缺口,要由市场驱动的投资和消费来弥补,后者逐步成为经济回升和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,这是第二个接替。
二是社会投资开始跟进,增速提高。具有标志性的是汽车等产业销售增长加快,投资回升。政府投资是近期经济回升的主导力量,集中体现了我们体制上的优势。具体地看,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:一是政府投入力度大、动作快,政策的执行力较强。
同时需要指出的是,目前的回升基础尚不牢固。复苏不可能复制原有的经济结构,将会伴随相当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和改革。
中央财政投资资金到位率高。从这个角度说,近期影响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因素,可以概括为两个接替,即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周期性回调影响,短时间内出现巨大需求缺口,经济快速下滑时,通过实施一揽子计划,主要是增加政府投资,去弥补这一需求缺口,使下滑减缓,并逐步趋稳,可称其为第一个接替。
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,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,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积极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,力争在不长时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。